<01期目錄>

 

01
創刊號
 
   
 

 

作為學院通訊的創刊號,首次跟讀者見面,理所當然要介紹學院。該怎樣介紹呢?最簡單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是一所「別樹一幟的學院」。

從學院的名稱,已經可以猜到這學院跟城中其他大專院校不一樣。正如學院的章則所說,本學院乃天主教香港區專為研究神哲學的學術中心。學院由三個不同學部:哲學部、神學部和宗教學部組成。學院的首要目的是培育有志獻身司鐸職務的人士。其次,為配合本地教會發展上的需要,給予修士、修女和信友神哲學的訓練。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除了性質目的別樹一幟外,校舍同樣的「與別不同」。

座落港島南端一個小山崗上的學院,可以說完全沾不到「城市氣」。只要乘公車到香港仔黃竹坑,在總站下車後,沿著惠福道往前走約五分鐘,到了街道盡頭,即見一斜路,沿斜路走片刻,便看到一座青灰磚牆,綠瓦飛簷,簷下一抹嫣紅,那種只有在《紅樓夢》或紫禁城中才能找到的古典式建築物。再環顧四周,滿眼盡是鬱鬱蒼蒼,或濃或疏的林木。天朗氣清時,從老遠已聽到樹梢上鳥兒吱吱喳喳,間或,牠們會飛到地上覓食;偶爾還會見到飛舞於花草叢中的彩蝶。建築物的雍穆麗雅,配上週遭那份淡寂清婉,令每一個來到學院的 人,頓覺心曠神怡,胸襟情懷為之一放。

既提及校舍,總不能不說到學院來唸書的同學。讀過《儒林外史》的人都曉得書中有位才子杜慎卿。其中第二十九回記載這位才子與友人共遊南京雨花臺時遇到的「驚喜」:『坐了半日,是色已經西斜,只見兩個挑糞桶的挑了兩擔空桶,歇在山上。這一個拍那一個肩頭說:「兄弟,今日的貨已經賣完,我和你到永寧泉吃一壼水,回來再到雨花臺看照落」。杜慎卿聽畢笑道:「真乃菜傭酒保都有六朝煙水氣,一點也不差」』。

此處所說的六朝,是三世紀初到六世紀末三百餘年的泛稱,六朝是三國的吳、東晉,南朝的宋、梁、陳等,都以南京為首都,史稱「六朝」。

吳敬梓沒有在書中給「六朝煙水氣」作過任何解釋,於是有家只好自己猜度。從上面那段文字看,「六朝煙水氣」應是指一個為了生計操勞的人,卻仍能保持自我,不隨波逐流,懂得欣賞愛護大自然,於忙碌的生活中不忘尋找淘成個人人修養品性的機會。用一句教會中的術語來說,就是身雖困於俗世務,心卻繫於天國事。這正是學院同學的寫照。所以,如果我們說學院的同學都有幾分「六朝煙水氣」,一點都不誇張。因為學院的同學除了修士、修女還有其他教友,修士和修女不用多說,他們為回能主基督的呼召,甘願放棄一切,實在非常難得。同樣難得的是那些教友同學,他們為了加深對自己信仰、對主基督的認識,不惜花費金錢、時間、精神,還要作不少其他犧牲,到學院唸神哲學。一上被視為「不切實際」的學科。有些同學更要把書唸好,甘願放棄一份高職厚薪的工作。故此,應該說他們「猶勝六朝煙水氣」更為恰當。

月換星移,自一九三一年「華南總修院」,到一九七零年」,並且於一九七四年及一九七六年,神學部與哲學部先後成為羅馬宗座傳信大學之屬校,可以頒授神學與哲學的學士動位,前年一九九七年,神學部再升格為羅馬宗座傳信大學的成員學院,可以頒授神學碩士學位。為了貫徹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精神,學院於一九八九年更加開宗教學部,招收有志研讀神學的入會人士和平信徒。去年年底剛舉行第六屆畢業典禮。這十年來,已有超過一百位同學自宗教學部畢業 ,獲得羅馬宗座傳信大學頒授的宗教學學士學位。

在近七十年的歲月裡,這個天主教神哲學研習中心,一度給我國華南地區培訓了不少神職人員,今日,學院仍然是天主教香港教區司鐸的搖籃,繼續為本地教會培育其司鐸,也繼續支持希望研讀神哲學的修會人士和教友,向他們提供研讀神哲學的機會,第二十世紀快要結束,為了迎接第三個千年的到來,各方都有不愛的準備,學院當然也不例外,這份刊物﹣﹣學院通訊﹣﹣的誕生,一方面是學院往昔歷史的見證,同時也是為這歷史揭開新的一章。感謝聖父和基督,讓學院在中國和香港服務了大半個世紀,祈願衪們接受我們繼續為衪們工作,並祝福保守這工作,讓更多人可以獲得福音的喜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