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期目錄>

 

07
外籍同學的心聲
           
 

阮嫣玲修女


這學年有不少外籍同學到學院修讀神學課程,他們分別是來自菲律賓的方天佑(Alfredo Jr Peji ROLLON)修士、印度的利志誠(Albert Caesar REGO)修士、日本的唐祖林(Hisayoshi MORIGUCHI )神父、馬來西亞的朱德望(Stephen Rollie CHU)修士和鍾卓龍(Ernesto Alvin LAGAN) 修士、美國的謝豁朗(Jorge KRAPP)修士、智利的杜博文(Felipe TORREBLANCA SALAZAR)修士、墨西哥的陸志浩(Fructuoso LOPEZ MARTIN)修士、巴西的施偉柏(Welbe PEREIRA DA SILVA)修士,及法國的包智剛(Francois BARRIQUAND)神父等,為學院培添多元文化的色彩,令人更感受到教會的普世性。為這班同學來說,在一個中國地方、以中文學習神學有甚麼意義?期間又有甚麼挑戰和得著?以下是他們的真誠分享。

全為使命
原來這些同學都是被派遣到香港來,或有意為香港教區服務,所以毅然選擇以中文修讀神學。方天佑修士表示,在作出決定時,曾經歷一番爭扎,因為留在本國唸神學肯定有較好的成績,但在香港則能學好中文,有助牧民工作。結果他選擇了來港完成神學的訓練。唐祖林及包智剛兩位神父則特別到來選修一些科目,為熟習一些詞彙,可見他們都是因福音的緣故,願意為中國人成為中國人。

良好印象
同學們都認為學院環境優美,設備完善,大部份員生均和藹可親,所以很快便有歸屬感。陸志浩修士表示,學院的氣氛沒有外國的那麼嚴肅,尤其學生人數不多,氣氛就更溫馨,但他沒有想過可攜帶食物到課堂。唐祖林神父最初看到那麼多教友同學,大為詫異;另一位修士則覺得本地的同學十分用功,有時過於認真,反而嚇怕了他。無論如何,他們均非常高興在聖神修院攻讀神學。

最大挑戰
為這班外籍同學,最大的挑戰莫如以中文學習。雖然他們都曾修讀中文,但所學的都是日常生活的用語,現在要進入新的領域,接收新的詞彙,實有深墜迷霧之中的苦況。他們均表示很多時間都花在查字典上,但課堂學的,在一般字典都找不到正確的翻譯名稱。時間不足是很大的負擔,因為以另一種語文學習格外需要時間,但鑑於他們大部份都在培育階段,時間表排得滿滿的,所以不能如願地溫習。最教他們苦惱的是無法估計自己的表現,有時他們會完全明白教授的講解,但突然有一天,連一句也沒法聽得懂。他們也會害怕發問或表達意見,因為不知如何表達,有時也會換來這樣的答覆:「我們是這樣的了。」為一些曾在外地接受神學訓練的同學,他們覺得香港的教學法仍是傳統的講解,學生缺乏積極參與的機會而變得被動,這也是令他們感到不習慣的地方。不過,大家均表示新環境、新作風能豐富他們的經驗,擴闊他們的胸襟。

最深期望
這些外籍同學希望大家明白他們仍在適應的過程,很多地方仍需要別人支持和鼓勵,雖然他們能說流利的廣東話,但在學習上仍相當吃力。可行的話,他們希望在課堂上能以英文發問和表達意見;若教授能給他們一些英文資料或英文大綱,便是一個很大的幫忙了。此外,一些重要的通告若能以中、英文列出,可以幫助他們準確地掌握訊息。他們十分感激一些同學慷慨幫忙整理筆記和互相交流,希望他們繼續這美好的愛德行為。朱德望修士希望學院在提供學術訓練之餘,也能培育學生的使命感。陸志浩修士則希望學院能夠發展出一套中國神學。

從這些同學的分享中,可見到他們對使命的熱誠。他們真摰的言談,為我們是一種鼓勵,相信也給了我們一些反省題材。不同國籍的弟兄和睦共處,一起鑽研天主救恩的真理,何其佳美!但願大家多給這班熱衷於福傳香港的兄弟無限的祝福,並幫忙他們克服學習上的困難;也希望外籍同學和本地的同學多作交流,擦出多元文化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