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期目錄>

 

03
聖年二千與大赦
           
 

 

聖 年

(1) 猶太人的喜年

禧年源出猶太傳統,是猶太人一個紀念天主介入他們的歷史的方法。根據梅瑟法律,慶祝安息年,即自以色列子民進入福地那年算起的第七年,到主曆70年,耶路撒冷被羅馬人毀滅為止,以色列都保持慶祝喜年的習慣,是他們傳統的一部份。根據一般聖經學家及神學家的意見,以色列人約於主前1200左右離開埃及進入福地,這表示主前,200年到主後70年,以民共慶祝了25次喜年,因為他們每五十年慶祝一次。至於為何每五十年慶祝一次,原因是上主的意思,其基礎則是安息年,即每六年之後的第七年(與安息日的算法相同),七個安息年後(即7X7=49年)的那年,即第五十年,則為喜年,現在稱禧年。喜年的慶祝法,及上主要求以民在喜年中要做的事,詳見於肋未紀第25章。下面謹引載1至12節,上主吩咐以民慶祝喜年的指示。

肋25:1-12:「上主在西乃山訓示梅瑟說:「你告訴以色列子民說:幾時你們進入了我要賜給你們的地方,這地方將為上主守安息。六年之內,你可播種田地;六年之內,你可修剪葡萄園,收穫其中的出產。但到第七年,地應完全休息,是上主的安息年。你不可播種田地,也不可修剪葡萄園;連你收穫後而自然生出的,你也不可收割;葡萄樹未加修剪而結的葡萄,你也不可採摘;是地完全休息的一年。地在休息期而自然生出的,可供給你們吃即供給你、你的僕婢、傭工和與你同住的客人吃。地自然生的,也可供給你的牲畜和你地中的走獸吃。

你應計算七個安息年,即七乘七年;七個安息年的時期,正是四十九年。這年七月初十,你應吹號角,即在贖罪節日,你們應在全國內吹起號角,祝聖第五十年,向全國居民宣布自由;為你們是一喜年,人各歸其祖業,人各返其家庭。第五十年為你們是一喜年,不可播種;自然生出的,不可收穫;葡萄樹未加修剪而結的葡萄,不可採摘,因為這是喜年,為你們應是聖年;你們只可吃田地自然生的。」

接著的經文記載關於贖回土地房屋及釋放奴隸,讓他們可以返回本家,得回祖業等等(肋25:13-55)。從肋味第25所寫的,大家可以看到兩個關於喜年的重要思想。第一,在安息年,以民要體息,地也要休耕,第七個安息年之後的翌年,第五十年,則為喜年以民不但要如安息年一樣休息及休耕,還要隆重慶祝(肋25:1-12),並可贖回土地房屋,釋放奴隸,讓他們回家,得回祖業(肋25:13-55)。所以我們常聽說喜年是釋放之年,是上主慈恩之年。因為這原是上主定立喜年的本意。第二,慶祝喜年就是服從天主的命令,滿全祂的意願,以自己的善行光榮祂的聖名,一如教宗在其「邁向第三個千年」這通諭中所說。因為喜年的存在,正是天主的慈愛的一個具體記號。換言之,喜年,或禧年來自天主。

(2) 天主教會的聖年

猶太人的喜年於主曆70後便中止,卻於一千二百多年後在天主教會繼續,最初稱為禧年,之後改為聖年,其作用與意義,純粹是宗教性。對天主教會而言,聖年即是恩寵之年,是我們的罪過及罪罰獲得赦免之年,是人們停止抗爭,實行修和之年,是歸依及舉行聖事性與非聖事性的悔罪禮之年。教會的首個禧年於主曆1300年舉行,起因是出於一些熱心信友的要求。1299年底,眾多各地信友湧至羅馬,朝著聖伯多祿大殿進發,除了高聲大喊外,並不斷唱聖詠,要求教宗給予他們大赦。由於人數太多,當時給羅馬市帶來不少問題,令羅馬一時程序大亂。結果教宗鮑尼法斯八世,幾經猶疑之後,終於在1300年2月22日那天頒下諭示,宣報該年為禧年,信友可得大赦的指示,又決定以後每一百年慶祝一次禧年。

由是1300的禧年不但是教會首個禧年,同時亦成為以後的聖年的模式。四十多年後,1343年,教宗克來孟六世將每百年一次的禧年減為每五十年一次。1389年,另一位教宗吾吳爾班六世,根據基督在世上生活了33年,而把禧年的慶祝改為每33年一次,並於翌年,1390年慶祝禧年。不足一百年後,1470年,教宗保祿二世把33年再縮短,改成每25年一次。保祿二世這項決定得到另一位教宗亞歷山大六世的支持,並於1500年起,使之為成一項永久性決定。亞歷山大六世同時於該年宣佈,教會把禧年易名聖年,每25年慶祝一次。

到今日為止,25年一次的「經常性聖年」(Ordinary Jubilee),及一些不限年數,由教宗因特別事故,或為某特別地區而頒佈的「非經常性聖年」(Extraordinary Jubilee)合算起來,教會一共慶祝了27次「經常性聖年」(包括1933/1934及1983/1984的救贖聖年在內),93個「非經常性聖年」。

(3) 聖年與「聖門」

說到教會的聖年,少不了要談談「聖門」,因為「聖門」其實是教會普世性禧年(Universal Jubilee)一個最具代表性的象徵。相信大家尚記得,去年聖誕的子夜感恩祭中,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以超乎尋常的隆重儀式,打開羅馬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宣佈聖年開始。之後又親自開啟了其他三座羅馬大殿:聖保祿,拉特朗聖若翰洗者聖若望(又稱至聖救主大殿)及聖母大殿的聖門。教宗此舉使二千年的聖年多了一項史無前例的特色,因為這是唯一一屆聖年,以上四座聖殿的聖門,都由教宗親自開啟。

為什麼聖年要開啟聖門?這傳統於何時開始?根據一位名叫盧積禮(Giovanni Rucellai da Viterbo)的人所載,第一位開啟聖門的教宗是馬爾定五世,1423年他於羅馬聖若翰洗者聖若望大殿開啟了歷史上第一度聖門。如前面所說,那時的聖年每33年一次。至於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則於1499年的聖誕夜,首次舉行開門禮。原因是因為那時的教宗亞歷山大六世希望該年除了聖若翰洗者聖若望大殿外,羅馬其他三座大殿:聖伯多祿,聖保祿及聖母大殿也舉行聖門開啟禮。

於是有關方面把聖伯多祿大殿正面左邊,一度平日供工作人員出入的小門擴大,改建成聖門,這聖門一直留存到今日。施工期間,他們得將一座位於該處的小堂拆掉。該座小堂飾滿鑲嵌畫,是教宗若望七世為獻給天主之母而建。

除此之外,教宗亞歷山大六世更作了一件他的前人沒有做的事,制定慶祝聖年的禮節,特別是聖門的開啟與關閉儀式。亞歷山大六世把制定儀式的事,交給當時著名的教廷贊禮司布嘉道(Giovanni Burcardo)負責。由於1500是聖年,於是教宗在1499的聖誕夜舉行了該聖年的聖門開啟禮,關閉儀式則於1501年的主顯節舉行。除了1525年另一位贊禮司比雅祖(Biagio da Cesena)所作的輕微改動外,當年布嘉道所制定,並得到教宗批准的儀式,一直用了多個世紀。

簡單地交待過聖門的歷史,現在看看聖門的意義。下面我們會引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降生奧蹟》(Incarnationis Mysterium)諭書內,有關聖門的解釋,幫助大家明白聖門的重要性。

聖年二千最重要的記號之一是聖門,而聖門之如此重要,是因為這門使我們記得每個基督徒從罪惡走進恩寵的經過。基督親口說過:「我就是門,誰若經過我進來,必得安全;可以進,可以出」(若10:9)。基督說這句話是要我們知道,除非經過祂,我們沒法去到父那?。主耶穌把這事實說出來,證明祂的確是父所打發的唯一救主。也就是說,在這世界上,能夠讓人進入天主的生命的入口,只得一個。這個獨一的入口,就是耶穌基督,祂是人類唯一可以獲得救恩的路。因此,聖詠118篇20節所說的那句:「這就是上主的門,唯獨義人才能進入此門」,只能用在基督身上。因此,基督是人進聖父之家的必經之門,而聖堂則是聖父的家在世上的一個明顯記號。

換句話說,聖門這記號,提醒每一位信友,他們都有跨越這「門檻」,即穿越聖門的責任。因為穿越聖門的意思,就是宣認耶穌是主,並且藉著這宣認行動,再次堅固我們在祂內的信德,進而把祂賜給我們的新生命活得更積極和充實。這絕非一件容易的事,在作出這決定之前,我們除了要有足夠的自由,讓我們可以選擇外,我們還需要有很大的勇氣,要有所付出。因為為了要獲得天主的生命,我們必須捨棄一些舊有的事物,一如瑪竇福音所說:「天國好比上藏在地裡的寶貝;人找到了,就把它藏起來,高興地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那塊地」(13:44-46)。

事實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正是懷著這樣的心態,於去年,1999年的聖誕夜,第一個跨越這「門檻」,把福音 ─ 人類在即將開始的第三個千年的希望,顯示給教會及世界。

由此可見,穿越聖門其實有非常豐富的象徵意義。這行動所標誌的,不只是一個千年的結束,它還表示因著時間的增進,基督將把我們更深入地,融入教會─ 祂的身體及淨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