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2021最新課程簡介
天主教學校宗教及道德教育文憑課程
@小妮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在2021年推行了一個為期兩年的新課程——「天主教學校宗教及道德教育文憑課程」,大家都會對這個新課程有點好奇,所以我們誠邀課程主任蘇子博士細談這課程推出的契機及未來的挑戰。

蘇子博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其後再取得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碩士及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他除了修畢香港天主教聖經學院文憑課程,和在2021年完成了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的神學碩士課程之外,還在兒童宗教教育方面有豐富的辦學經驗。

蘇博士表示,天主教教育事務處(簡稱CEO)在幾年前,公布了有關香港天主教學校宗教教育的新措施,要求本港天主教學校的宗教教育及倫理與宗教科(簡稱「宗倫科」)教師,於任教該科前應先完成香港天主教教區推薦的專業培訓課程。CEO想提昇師資的要求,主要原因是過往只要是天主教徒便可以任教宗倫科,但這些老師可能沒有接受過宗教科、教理文憑課程、聖神修院的宗教學課程等的專業培訓。

為了不想這情況繼續下去,CEO期望宗倫科老師能受過專業培訓,例如要有相關宗教或者神學知識;老師除了要有本科知識,還要有宗教教育法的訓練才可;於是向全港的天主教學校發出通告,要求校長關注任教宗倫科的師資,他/她必須有這類的專業培訓才可以任教。

過往老師獲得這專業培訓有兩個途徑,其中一個是修讀天主教教區教理中心提供給中、小、幼稚園的老師修讀的兩年制教理講授訓練文憑課程;另一途徑是修讀在六年前開始,由明愛專上學院(簡稱「明專」)舉辦的「天主教學校宗教及道德教育工作者兩年制文憑課程」。這兩個課程都很適合老師修讀,但教區檢視過這兩個課程的師資,發現教授的導師有重疊的情況,引致資源分散。為了善用資源,所以兩年前,教區成立的「香港天主教學校宗教教育師資專業發展小組」建議由一個機構——聖神修院神哲學院舉辦這個課程。

由於過往教理中心或明專的課程把神學知識的部分根據學科去分類,很依賴學員自己消化神學或宗教知識,再運用在自己的教學上,這樣對學員要求太高;加上現在天主教學校在教育上大力推動培養五個核心價值,即「真理」、「義德」、「愛德」、「家庭」及「生命」,因此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把神學知識與教育法互相配合,作為這課程的設計原則,使老師更懂得把神學知識和五個核心價值融匯,並運用在教學上。

至於蘇子博士成為這課程的主任,可說是天主的巧妙安排。他憶述在2020年修讀神學碩士學位課程時,蔡惠民神父正在物色五位導師去教授五個核心價值的科目。當蔡神父問他有沒有興趣任教其中一科時,蘇博士便很樂意地接受了這邀請。在同年六月至十二月課程籌備的過程中,蔡神父覺得蘇博士的學術訓練、課程設計、教師培訓的背景很適合成為這課程的主任,認為他能把神學知識及教學方法整合,便請蘇博士編寫這個課程的內容及架構,最後交給由蔡惠民神父、鄺麗娟修女、關俊棠神父、阮美賢博士共同組成的課程籌備小組審核。

「天主教學校宗教及道德教育文憑課程」有兩個領域:「課程與教學」及「教理與價值」,兩個領域各有五個科目,合共有十個科目。其中「課程與教學」教授「厄瑪烏教學法」是宗教教育的一種取向,理念來自當代天主教宗教教育學者Thomas H. Groome的著作Shared Christian Praxis。此教學法的目的在於讓學生以天主教信仰的角度處理人生的問題與挑戰,既非灌輸式的教理講授,亦不是沒有價值判斷的生活經驗分享,而是透過學生主動的探究學習。至於此教學法的特色,則是學生的積極參與、個人經驗的反思、宗教智慧的活潑展現、學生價值觀的重塑和言行上的回應。它著重將基督徒的訊息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鼓勵學生以基督徒的價值觀指導自己的道德抉擇。

蘇博士編寫了共八十本關於「課程與教學」及「教理與價值」的電子課本,供老師用在設計教案及教學上。修讀這課程的老師需要實習,並經觀課後的成績和每科的出席率合乎課程的要求,老師便可獲頒得這課程的文憑。

這新課程吸引了不少學員報名,在2021年收生情況十分理想,過了截止報名日期仍然有不少申請,共有70人。雖然這課程因觀課導師有限,收生名額原定只有40人,最後取錄了52人。在2022年,新課程共收到82人的申請,最後取錄了58人就讀,也遠遠超越了他們原定收生人數的目標。 蘇博士表示,與入學申請者面試時,發覺他們有迫切的需要,因為近期社會變遷,出現離職潮,缺乏大量有經驗的宗倫科老師;有些學校因為宗倫科老師不足,剛領洗的老師也會被編排任教宗倫科,甚至成為宗倫科主任。

每科目教授完畢後,蘇博士會收集學員對科目評核的回饋。學員對課程內容滿意,尤其「課程與教學」。「課程與教學」的講師有現任校長及宗倫科老師,他們除了教授理論外,更把他們教宗倫科的經驗分享給學員。其中中、小學的老師分組討論和分享,他們覺得很有幫助,所以會推薦他們的老師同事來報讀。 「教理與價值」科目中的「生命價值」及「真理價值」內容涉及神學知識,比較抽象及需要有聖經知識作基礎。雖然學員有教學經驗,但宗教知識薄弱,他們並不容易理解這些學科的內容。加上碰上疫情,「真理價值」科目要用視像形式上課,教授未能與學員的互動,影響了學員的吸收,所以學員覺得這科對自己信仰有幫助,但難於在課堂上運用及教授,以致下年任教這科目的教授需要再調整教授方法及內容。

蘇博士表示現在課程的挑戰是缺乏人手,因為要面對人材流失,助理離任,以致這課程的教授團只有9位,師資十分緊張。蘇博士除了負責設計課程外,還要安排導師,兼顧教學及學生事務工作。其他教授本身亦事務繁多,再要他們調整教授的神學知識內容,融匯價值來帶出,以教學角度去講解,並要跟同學員互動,更令教授十分吃力。

目前新課程最大的困難是,要派導師到學員任教的學校去觀課。但現在最缺乏的就是觀課導師,原因是成為觀課導師有一定的要求:觀課導師需要先列席課堂,了解課程的要求,才可以客觀地去觀課,從而評核學員是否達到標準。另外,觀課導師需要花很長時間去指導學員設計教案,觀課後還要跟學員一起檢討教學等。如果有更多觀課導師,就可以收更多學員,令更多學員把正確的天主教價值帶給中、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