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期目錄>

12
【 2006-07 年 度 學 院 新 生 】
     
   

新人物語

「我知道我對你們所懷的計劃──上主的斷語──是和平而不是災禍的計劃,令你們有前途,有希望。」 耶29:11

 

 
 
     
 

 

 

陌生路上有你相伴﹣﹣﹣﹣﹣萬榮生修士、張明德修士


三年前,萬榮生修士和張明德修士被聖言會從印度安排到香港體驗。
他倆在印度從未接觸過中國人,中國文化和語言都一曉不通,甚至連香港是什麼地方也不太認識,最初到香港時難免有點擔心和忐忑不安。幸得有身旁的「你」雙雙結伴前行,他們異口同聲說道。


經過三年的學習,總算是聽得明白,講得流利,也開始習慣這裡的生活。他們笑說:「真多得在中文大學唸了兩年的中文,加上吃得多中國菜,看得多電視;還有在堂區服務時與教友們的交談,才磨練出今天的成果。」


三年後的今天,萬修士和張修士更決定留在香港成為神父,實踐牧民工作。


萬修士還提及香港與印度一些在文化和社會制度上的不同,例如婚姻,在印度不同宗教的男女是不能結婚的,就算天主教徒與基督新教徒都不容許。無論是父母、教會、甚至社會都反對。反之,在香港則自由得多。因此,在香港修讀神學課實在有助他們更瞭解本地的宗教和文化的差異。


萬修士和張修士感謝天主的帶領,時刻陪伴他們,使能有勇氣和信心跨越種種困難及挑戰,亦多謝教友們的支持和鼓勵。

 

 

﹣﹣﹣﹣﹣﹣羅仕強修士

耶穌會的羅仕強修士今年開始修讀神學課程,為將來成為神父作準備。
他已經在菲律賓完成了哲學課程,之後回到香港經過兩年試教的階段。
羅修士在兩年的試教期間,讓自己再一次反思天主的召叫,堅定地回應,確定自己未來的路向。


羅修士以前是一名社工,有機會接觸到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輔導過「棘手」的問題青少年,照顧過弱小。所以他較比一般人更明白他人的困難和處境。他說:「在初接觸時,許多人未必會用言語去表達自己的感受,那就需要耐心去與他們溝通,瞭解他們的真正需要。」


除了唸書外,羅修士還要負責修院聖召培育的工作,為參加者分享信仰心得。主要工作是協助有興趣的青年分辨天主的召叫,引導他們正確地回應。他笑說:「絕不會HARD SELL 別人加入自己的修會,因為天主在每個人身上都有特定的召叫。」
羅修士希望完成神學課程後,繼續修讀有關心靈輔導的培育課程。現今的人很渴求屬靈上的安慰,尋求與主相遇的平安,他希望運用以前的工作經驗,加上心靈輔導的技巧,幫助有需要的人。


他覺得現今通訊科技雖然發達和普遍,假若未有明智的善用,反會成為人與人之間建立互信的障礙。他曾看過一篇研究報導,指出長期習慣使用手提電話的人會較容易產生神經緊張的情況。羅修士笑說:「以前人與人之間約會後,便會守信出現,雙方會抱著互信的態度,縱使遲到也會較耐心等待。可是現在你無論在地鐵或公車上,隨時可以聽到手機的對話:「你仲有幾耐到啊?」「你依家係邊度啊?」由於科技的普及,反而使人更沒有耐性,失去那份最基本的信任,讓人活在沒有安全感的生活上。」

 

 

不甘渾噩過活﹣﹣﹣﹣﹣﹣廖銳樞


一個愛藝術的工作狂,總是以非人的工作時間表來堵塞生活。人生的價值在乎「量」,那生命的「質」又該從何而來呢?曾看過這樣的一篇報導,「受過良好哲學訓練的人能自我反省,善於表達,樂於論辯及跟人交流。」這樣學懂哲學,以重視別人的觀點為處世原則,糾正自己想法中的弱點,強化自我的學習能力,所以也應該樂於終生學習。而一個研讀哲學的人就應該明白到很多問題都無簡單直接的答案,但同時又能鍛鍊應付人生難題的解構能力。一個決志要成為神智慧中的追隨者,今後無論在個人生活、未來事業或社會事務上,都希望以神哲學的智慧來面對各種責任及挑戰。還記得小時候曾跟隨一名聲樂教授學習聖樂,課堂中師徒兩人經常論述藝術美學與自然現象的互惠關係;在心理及技巧層面上既要突破固有的傳統規範,但創作同時亦不能違反自然定律的和諧協奏;哲學應該是不分時空、範疇,並於不同的層面上能取得認證的。正如美聲呼吸應該是世界上最符合自然、最健康的呼吸;以此來歌頌讚美上主也應該是世界上最符合自然、最健康、最漂亮的聲音所在。


主創天地定必有祂想,世界萬物也有其哲學價值。人之為人乃在於人有理性,能自我反省。這便得評價及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從而確立神所挑選的生活目標,作自我改善。有了理性與反思能力,就能真真正正的成為生活、社會及文化產業的執行者,而不是渾渾噩噩的過一生。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的名句:「未經反省審察的生活不值得活的」,就正好說明了這些能力的重要性。人若不曾自覺起來,理性地審查和評價自己的思想、行為及模式,人生就會變得是渾噩過活,淡而無光。

 

 

左起:尹偉雄,馮嘉茜,
林社鈴及鍾潔英。

 

與領洗了三十九年的新教友對話

今年宗一班中有幾位同學都是剛領洗不過一 兩年的新教友。其中的鍾潔英(Alice),雖然領了洗三十九年,應該是人稱的資深教友,但她反而覺得自己現在倒像個剛領洗的新教友。


Alice憶述她剛領洗的時候心火熱熾,渴求認識天主,以及熱心積極參與教會的服務。可惜,時間一長了,那夥熱熾的心火也慢慢地熄滅了。為了工作,為了家庭,為了許多原因,她慚愧地過了好幾十年的冷淡教友生活。


能使Alice重燃對信仰的那份熱火,是她真正退下來的時候。二零零一年Alice剛剛退休,她參加了基督教主辦的研讀聖經聚會,重新開始自己的信仰生活,發覺自己的人生片段中,忘記了天主的臨在,也不察覺天主對自己的眷顧和慈愛。及至今年五月,在一次講座中認識了講者楊玉蓮小姐和一位畢業的師兄潘國忠。Alice向他們談及自己信仰上的困難,在他們的介紹及鼓勵下,決定申請入讀宗教學部。


Alice覺得入讀宗教學部是聖神的帶領,讓自己能全面地加深信仰,進一步思考靈性上的問題。


Alice當天的選擇不單只是重返校園,也重投天主的的懷抱。

 

「信仰不進則退」──聖鮑思高

這句說話成為了尹偉雄(Bob)在追尋信仰的座右銘,以及決心修讀宗教學的原因。
Bob是新鮮出爐的新教友,今年四月才領洗。參加慕道班最初只是陪伴太太,不過在旁聽的過程中,Bob發覺自己開始投入了,信仰的種子開始在心裡萌芽。完成了整個慕道期,他便與太太雙雙領洗。今年Bob與太太更一同申請入讀學院的課程,太太選修日間部的哲學,而他則申請讀夜間部的宗教學。


聖鮑思高行了許多奇蹟及神視,Bob發現這位聖人與自己的人生歲月很接近。「聖鮑思高只不過是近百年前的人,有一種實在的感覺,反而耶穌基督是二千多年前的人,給我很遠很遠的感覺。」他坦然說。


另外,Bob還分享了他一次靈修經驗。這個夏天,他獨自參加了長洲思維靜院的聖依納爵靈修避靜營。他性格比較容易浮燥,但與神師傾談時,神師一語中的地指出他應學習與人共融。那一刻,他愣住了。他發現自己過去真的不懂與人共融、溝通,縱然他是一名推廣員,順理成章應是很會與人溝通。之後,他用聖經去幫助自己反思這個問題,領悟到應該先放下自己的執意,以開放的態度與人交談。現在他變得輕鬆了。


不過這刻又面對另一個大難題,就是如何與他一歲半的小兒子溝通,以言以行教導他,作他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