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期目錄> | 敘利亞瑪拉巴禮聖祭 | 團體日|

14
學院活動
   

 

團體日

本年度宗教學部團體日的活動,首先參觀伯大尼修院,其後再訪學部主任周景勳神父為主任司鐸的露德聖母堂。


伯大尼修院(法文:Bethanie),已為古蹟辦事處評為是二級歷史建築,是天主教教會在本港傳教工作的其中一個重要的見證。該修院位於香港島薄扶林村一帶,約公元1873年間,由巴黎外方傳教會建成作為會士的休養之所,直到公元1974年傳教會遷出,會院因此荒廢,並且有計劃加以拆卸,後來原址連建築交還香港政府,成為了政府的建築物。及至公元2003年,由香港演藝學院接手復修,改建成為電影電視學院校舍,並於公元2007年3月完工。


修院佔地1萬8千平方米,當中約3,400平方米成為了演藝學院的教學樓,而其餘大部份設施會開放給公眾參觀及租用,包括惠康劇院、小教堂及包玉剛禮堂等。當中由地下酒窖改建而成的伯大尼博物館,於公元2007年6月開放,接受團體申請參觀。


宗教學部的團體日為4月5日,當天一行三十多位同學,參觀伯大尼。以下是其中一位同學的感想,我們由牧笛轉載過來,希望其他學院同仁也可以分享。

 

 

(放大圖片)

四月五清明翌日,正值人間好時節,因為是宗教學部團體靈修日。「清明時節雨紛紛」,連日來霪雨霏霏,天公卻造美,日麗和風。在溫暖而不酷熱的陽光下,我們一行三十多人聚集於伯大尼,享受著花香鳥語。遂走進八角形的古牛棚中,八邊的窗戶正好讓四方八面的清風吹進,讓牛棚四季都通爽。以前,這裡是遠東傳教士的療養院,這個衛生通氣的環境,就是聖神工作的地方,傳教士們在這裡休養生息後,再繼續播種撒網。小聖堂保留著種種標記,乍看已知這是由宗徒傳下來的寶庫。地窖中記錄著「納匝納印書館」的輝煌歷史,為香港和遠東的傳教事業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


從伯大尼步往露德聖母堂,奔赴主前,細聽周神父介紹自家聖所,齊誦念「露德聖母顯現一百五十週年禱文」,然後與聖體相偕半小時,將整個旅程的喜樂和有裨益都獻於上主。最後由Bosco帶引我們作一小小的反省:外方傳教修會來華已有百多年,我們所至的伯大尼現今成為供觀賞的文化景點,這於修讀宗教學的我們有甚麼關係?有甚麼啟發?有甚麼發展呢?大家都認真思量,其實我們都是傳教旅途的一員,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角色和使命。此刻,我就是在吞吃桑葉,期待吐絲,為教會在歷史的洪流中獻出一絲半繭。


團體,是學習裡得到力量和支持的場所;靈修,是神學的濫觴。盼望大家在往下的日子珍惜團體,增進靈修,好能悅樂在天之父。

<牧笛--宗四 陳思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