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期目錄> | 交流與研究 | 教學工作:培養天主教學者 | 支援•出版•考察 | 新一頁:原道交流中心揭幕 |

14
天主教研究中心
         
 

(放大圖片)

 

教學工作:培養天主教學者
天主教研究中心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希望培養天主教學者,而在這一點上,學院與研究中心就保持一個緊密的學術關係,因為由2006開始,天主教研究中心為香港中文大學宗教文學碩士課程設計了九課天主教的科目,當中不少科目的負責人,都是學院的教授,故此這個工作,讓學院與天主教研究中心有更緊密的聯繫。這裡簡單介紹一下這種科目:


由劉賽眉修女講授的「天主教的信仰與體制」,主要是探討教會現今的體制,例如教宗、主教、大公會議及主教團等制度,其中的神學及社會意義。


由譚永亮神父主講的「中國天主教史」,主要內容是介紹天主教由公元635年至今,在中國的發展。


由關俊棠神父及阮美賢小姐主講的「天主教社會倫理」,嘗試說明天主教的社會倫理觀,其中包括社會倫理的基礎、神學方法及實踐,特別會探討天主教社會訓導中有關人權、經濟公義、全球化的看法。


由夏其龍神父負責講授的有以下兩科:「哥德式教堂及其文化」和「香港教會歷史」。當中「歌德式教堂及其文化」介紹歌德式教堂的歷史起源及意義,並探討這種風格的教堂,如何由中世紀至今,對建築文化的影響;「香港教會歷史」則探討香港過去160年的教會發展歷史。此外,還會探討不同的社會事件,如何反映天主教教會的神學。


由蔡惠民神父及鄺麗娟修女負責主講的「梵二的神學思想」,透過梵二大公會議的文件介紹當代天主教的神學思想,並圍繞其中的數個主題:恩寵與本性、教會與世界、神職與神恩,從中探討東西方神學的特點。


而董澤龍神父、伍維烈修士、沈卓時神父一同合作的「靈修與修會傳統」,則透過閱讀原始文本及主題探究,認識個別具代表物的靈修人物,從而認識天主教靈修及修會的傳統。


在這兩年的課程中,還設立了有兩個專題探討的科目,一為「教會與藝術」,由 Dr Eileen Kane, Fr Roberto Reyes, Ms Angela Lam 負責,另一科是李滿開博士所主講的「十字架若望」。


學院的畢業生,特別是宗教學部,可以報讀香港中文大學宗教文學碩士中的天主教研究部分,間接地在神學方面再進修,發展天主教的神學。另一方面,學院的教授參與該宗教碩士課程的教學,有助天主教信仰在大學內的傳達,因為選修天主教科目的學生,不一定是天主教教友。故此,他們可以借此機會,認識到天主教信仰,以及學習到有關天主教的知識,相信對信仰的傳播,有莫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