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 從羅馬來 ]
      訪:訪問者 G:Maurizio GRONCHI 教授
 

>>相關網頁

Maurizio GRONCHI 教授於2009年9月23至26日,代表羅馬傳信大學(Pontifical Urbaniana University)到學院進行官式訪問,目的是瞭解學院各學系的課程安排,並與教職員、教授和同學們等會面。學院通訊萬分榮幸,能夠專訪GRONCHI教授。教授在一小時中,暢談羅馬宗座傳信大學的種種,讓我們可以更了解傳信大學的歷史與現況、工作與使命。

傳信是大學的目的


訪:羅馬宗座傳信大學成立快四百年,可否為我們談談大學創立的理念?發展的過程?
G: 羅馬宗座傳信大學在1627年8月1日,由教宗(Pope Urban VIII)成立。大學成立的宗旨,是培育神職人員以及後來加入的教友,到世界各地傳教的工作。大學最初只有哲學和神學的課程,由1987開始,先後開辦了教律和傳教學的課程。另一方面,大學在1975成立中國研究中心,主要是研究中國古代的文化,特別是中國人的宗教文化及意識,因為我們希望可以由一個宗教的模式引伸到其他宗教,就相近的模式加以研究。在發展方面,還可以一提的是,近年很多中國學生來傳信大學讀書,主要是修讀神學、教律及傳教學。


訪:傳信大學何時開始開設海外屬校?目的是什麼?
G: 自1966年後,開始發展成屬校的形式,而開始設立屬校後,在一段不太長的時間,歐美非亞澳五大洲都先後成立了屬校。開設海外屬校的目的,主要是加強宗教及文化上的交流,協助當地教會及宗教信仰的培育,讓當地的神職人員教友,能夠獲得足夠的神學教育。就如香港的屬校一樣,培育修士以及平信徒,不過,與一般的屬校有點不同,香港聖神修院神哲學院能夠頒發學位,學院的層次較高。香港的屬校是在1991年升格為可頒發學位的學院,這樣的做法,最大的好處是讓鄰近地區有志於神學學習的學生,可以前來進修,並取得相關的資格。

訪:傳信大學有多少屬校?哪一個洲最多?有沒有原因?
G: 傳信大學共有92間屬校,其中非洲最多,合共有37所,至於亞洲也有17間。屬校的多少,與傳教士的多少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往往是傳教士在當地傳播信仰,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後,感到有此需要,才有可能在當地開設屬校。如果沒有傳教士的協助,當地的教會未必意識到有這個發展的可能。當然,這也是由於非洲相對於經濟已經高度發展的歐美地區,需要協助的地方更多,因為由傳信大學協助開設學院,也是一種幫助。

交流是真正的傳教
訪: 對於海外屬校,傳信大學有什麼期望?
G: 期望屬校的開設,可以協助當地提升教友在信仰上的知識水平,並且期盼屬校的成員,做多一點神學研究的工作。另外,我們也希望屬校在本土與當地文化多作交流,包括在學術界如大學機構,又或是與社會不同人士的交談。這一切都是促進教會在多方面的文化及社會的交流。同時,這種交往是交流,所以是雙向的,是一個彼此認識的關係。


訪: 可否談談羅馬宗座傳信大學與不同屬校的合作模式?
G: 一般來說,屬校主要是地區性的培育工作,讓當地人士可以獲得有關神學的基礎學士學位,而在完成學士學位後,這些畢業生後可以來到羅馬,在傳信大學繼續修讀碩士以至博士學位,這為在本地完成學位的學員來說,羅馬傳信大學能給予他們一個發展國際性視野的機會,同時也是進深一步的培育,從而能夠回到當地教會,擔當領導的角色。例如湯漢主教,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了。


訪:哪一所屬校令你印象最深刻?為什麼?
G: 這裡的印象很深刻(用手指一指地下)。其中一個原因,是今天全球都遙望中國,對於中國的發展極其關注,而香港是中國的門戶,對信仰最開放的中國地區。香港有其很獨特的情況,就是香港既是中國一部分,又同時是國際城市,所以有關信仰在香港如何實踐,我們可以由此推想在中國的情況。


訪: 對於在中國內地設立屬校,有什麼期望?
G: 暫時來說,我們希望能夠與內地的相關機構,有一些文化上的交流,而現在也有很多平台,可以進行此事,不過,對於未來,我們仍然有深厚的期望。但是一切都要由雙方先開始接觸,並且有交流,才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語文是交流的根本


訪:對本學院的師生,有什麼忠告?
G: 對於各位學生,我的忠告是:由學習語文開始,其中又特別以英語、法語最為重要。因為今天的世界,並不是科技最重要,而是交流。要做到不同文化的交流,語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方面,香港的發展已經相當不錯,在語文上,英文也流行。不過,從全球的角度來看,絕大部分的神哲學論文,都是用外文寫成的,如果同學不能讀其他語文,就很難有效的交流。
同時,語文本身也是一個文化的重要部分,我們了解一種語文,就可以了解其文化的基本概念。如果以進修神學來說,最重要的當然是希臘文、拉丁文、法文和德文了;如果從交流的角度,除了英文和中文外,西班牙語是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同學不妨留意。
由初期教會開始,我們已經看到,基督宗教的發展,就是一個翻譯的過程,不過這「翻譯」同時是要本地化,並不是純粹文字上的翻譯,而是要契合當地的文化,由內而外地表達出來。因此,神學培育一貫是重要的,因為語文的翻譯總有一天可以純靠機器來做到,但是只有人,才能讓信仰與當地文化,可以互相交流及彼此豐富。

 

(訪問主要以意大利文對話,由周佩霞修女為我們當即時傳譯,特此表達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