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倫理資源中心出版書籍簡介
教區生命倫理小組通訊
2019
文章 | 作者 | 期數 |
第33期 青少年的網絡世界 | ||
網絡的法律陷阱 | 沈士文大律師 | (第33期:2019年10月) |
網絡世界的精彩與掙扎 | 張世聰先生 | (第33期:2019年10月) |
網絡青年-何謂「毒男 / 女」、「宅男 / 女」? | 錢美芝小姐 | (第33期:2019年10月) |
誰明暸我的電競生活? | 姚芍妏小姐 | (第33期:2019年10月) |
網絡文化Q&A | 黎韻瑤小姐 | (第33期:2019年10月) |
第32期 反思虐兒事件二 | ||
被虐經驗對性格成長的影響 | 顧國雄醫生 | (第32期:2019年6月) |
從虐兒事件反思維護生命的推動(下) | 李福生執事 | (第32期:2019年6月) |
父母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和管教子女 | 黃梓茵女士 | (第32期:2019年6月) |
第31期 反思虐兒事件一 | ||
從虐兒事件反思維護生命的推動(上) | 李福生執事 | (第31期:2019年5月) |
童年惡劣經驗的影響 | 陳沛霖先生 | (第31期:2019年5月) |
學校人員如何識別及處理懷疑虐兒個案? | 梁綺媚校長 | (第31期:2019年5月) |
2018
文章 | 作者 | 期數 |
從天主教角度看對罕見病人的支援 | 阮美賢博士 | (第30期:2018年10月) |
「一視」與「同仁」:資助昂貴醫藥的兩種倫理想法 | 區結成醫生 | (第30期:2018年10月) |
病人對香港罕見病政策的期望 | 曾建平先生 | (第30期:2018年10月) |
救人如救火 派錢不如派藥 | 邵家臻議員 | (第30期:2018年10月) |
危重病人真的有選擇嗎? | 歐陽嘉傑醫生 | (第29期:2018年1月) |
危重病人遇上危重病科醫生:還有選擇嗎? | 陳惠明醫生 | (第29期:2018年1月) |
適當運用各種醫療方法 | 呂志文神父 | (第29期:2018年1月) |
2017
文章 | 作者 | 期數 |
都市情緒病 | 顧國雄醫生 | (第28期:2017年9月) |
情緒病的社區支援服務 | 阮振峰先生 | (第28期:2017年9月) |
平安與喜樂 | 吳多祿神父 | (第28期:2017年9月) |
代孕母是否合乎道德? | 呂志文神父 | (第27期:2017年6月) |
代孕 - 醫學界的觀點 | 李幸奐醫生 葉浩恩先生譯 | (第27期:2017年6月) |
代孕母的法律問題 「摘要」 | 張健利大律師 歐陽嘉傑醫生 | (第27期:2017年6月) |
醫生協助病人自殺 (中文版摘要) | 葉浩恩先生 譯 | (第26期:2017年3月) |
2016
文章 | 作者 | 期數 |
性中有愛‧愛中有性:問世間「性」為何物? | 吳海雅博士 | (第25期:2016年12月) |
講座摘錄 - 性中有愛‧愛中有性 | 賴煜清先生 | (第25期:2016年12月) |
性中有愛‧愛中有性 - 講座回應 | 陳彥琦小姐 | (第25期:2016年12月) |
從「自然家庭計劃」到「不育治療」 | 程德君醫生 | (第24期:2016年9月) |
自然生育科技 | 呂煥玲醫生 | (第24期:2016年9月) |
講座回應 - 克賴頓模式照護系統 | 邱緻瑩小姐 | (第24期:2016年9月) |
未婚懷孕少女的需要及其支援服務 | 吳惠敏小姐 | (第23期:2016年6月) |
尊重生命 - 從法律角度反思 | 黃尤理先生 | (第23期:2016年6月) |
尊重生命 - 講座的回應 | 李亮神父 | (第23期:2016年6月) |
醫療程序的良知探討 | 歐陽嘉傑醫生 | (第22期:2016年3月) |
墮胎程序的良知抗拒是否有法律保障? | 張健利資深大律師 | (第22期:2016年3月) |
醫療程序的良知探討講座的回應 | 葉慶華神父 | (第22期:2016年3月) |
2015
文章 | 作者 | 期數 |
愛與生命教育 | 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 | (第21期:2015年12月) |
如何在學校推行兒童及青少年性教育 | 明愛「愛與誠」綜合性教育計劃 | (第21期:2015年12月) |
如何在學校推行青少年性教育講座回應 | 李亮神父 | (第21期:2015年12月) |
從家長角度去看子女患上黏多醣症 | 馬安達先生 | (第20期:2015年9月) |
罕見病 | 潘永潔醫生 | (第20期:2015年9月) |
愛護個體的生命 | 夏其龍神父 | (第20期:2015年9月) |
天主教對同性戀的教導 | 艾立勤神父 | (第19期:2015年6月) |
同性婚姻的爭議宣講聲明 | 陳培佳博士 | (第19期:2015年6月) |
公開討論 | (第19期:2015年6月) | |
區貴雅修女及紀寶儀修女紀念基金步行籌款花絮 | (第18期:2015年3月) | |
回應:疫苗的倫理關注 | 葉慶華神父 | (第18期:2015年3月) |
疫苗的倫理關注 | 趙長成醫生 | (第18期:2015年3月) |
疫苗的倫理問題 | 歐陽嘉傑醫生 | (第18期:2015年3月) |
2014
文章 | 作者 | 期數 |
應否為自己及兒童做遺傳測試 (一) | 周景勳神父 | (第17期:2014年12月) |
應否為自己及兒童做遺傳測試 (二) | 郭旭龍醫生 | (第17期:2014年12月) |
應否為自己及兒童做遺傳測試 (三) | 鍾侃言醫生 | (第17期:2014年12月) |
生命倫理講座:變性人面面觀 | 李亮神父 | (第16期:2014年9月) |
變性人面面觀 - 從醫學角度看變性人 | 康貴華醫生 | (第16期:2014年9月) |
相關書籍推介 |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生命倫理資源中心 | (第16期:2014年9月) |
照料長者認知障礙人士的倫理道德 | 譚傑志神父 葉浩恩譯 | (第15期:2014年6月) |
老人健康服務的倫理 | 莫俊強醫生 | (第15期:2014年6月) |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生命倫理資源中心簡介 | (第15期:2014年6月) | |
沙士與醫護人員的挑戰 | 譚傑志神父 葉浩恩譯 | (第14期:2014年3月) |
沙士啟示之社會關愛的實踐 | 陳麗雲教授 | (第14期:2014年3月) |
相關書籍推介 | 陳麗雲教授 | (第14期:2014年3月) |
2013
文章 | 作者 | 期數 |
安樂死與自殺 | 魏志立神父 阮嘉毅醫生 | (第13期:2013年12月) |
在信德年談安樂死 | 沈茂光醫生 | (第13期:2013年12月) |
長者對安樂死的看法 | 余美玉女士 | (第13期:2013年12月) |
從天主教信仰看生命教育 | 何文康博士候選人 | (第12期:2013年9月) |
生命教育之不可能的任務--從性開放到守貞愛生命 | 杜慧妍女士 | (第12期:2013年9月) |
在學校推行生命教育有需要嗎? | 黃尤理、陳偉彬 | (第12期:2013年9月) |
如何在學校推行生命教育 | 儲富有 先生 | (第12期:2013年9月) |
複製人和幹細胞研究的倫理問題 | 譚傑志神父 | (第11期:2013年3月) |
幹細胞治療,現實與神之區別 | 陳志峰教授 | (第11期 p.3:2013 年3月) |
2012
文章 | 作者 | 期數 |
「產後墮胎」還是殺嬰? | 譚傑志神父 | (第10期:2012年12月) |
如何救治患有嚴重異常嬰幼兒 | 阮嘉毅醫生 | (第10期 p.3:2012年12月) |
誰為生命擲亳? | 蔡志森先生 | (第10期 p.4:2012年12月) |
移植器官、捐贈幹細胞與臍帶血:愛德行為? | 吳智勳神父 | (第9期:2012年9月) |
生命重燃 緣因有您── 臍帶血與骨髓的應用和捐贈 | 李卓廣醫生 | (第9期 p.3:2012年9月) |
對醫療改革的一點意見 | 吳偉傑博士 | (第8期:2012年6月) |
醫療改革為誰改 | 黃志鴻先生 | (第8期 p.2:2012年6月) |
從一些案例看公共醫療分配的倫理反思 | 阮嘉毅醫生 | (第8期 p.2:2012年6月) |
深切治療的反思:限制救治合理的嗎? | 歐陽嘉傑醫生 | (第7期:2012年3月) |
維持末期病人生命的治療───醫護人員的反思 | 謝俊仁醫生 | (第7期 p.2:2012年3月) |
2011
文章 | 作者 | 期數 |
預設醫療指示:醫療倫理的探討 | 歐陽嘉傑醫生 | (第6期:2011年12月) |
醫療倫理的抉擇──兒科臨床案例 | 鄔維揚執事主講 | (第6期 p.2:2011年12月) |
預設醫療指示及醫療上代作決定的相關法律 | 廖雅慈博士 | (第5期:2011年6月) |
預設醫療指示:教會的訓導及反省 | 呂志文神父 | (第5期 p.2:2011年6月) |
預設醫療指示:長者的意見 | 余美玉女士 | (第5期 p.2:2011年6月) |
2010
文章 | 作者 | 期數 |
產前診斷(二) | 李斌生神父 | (第4期:2010年12月) |
產前遺傳診斷的最新發展 | 盧輝文醫生 | (第4期 p.2:2010年12月) |
產前診斷(一) | 簡適悠醫生 | (第3期:2010年12月) |
「產前診斷」的信仰反思 | 麥家儀女士 | (第3期 p.2:2010年12月) |
我的可人兒 | 梁敏儀女士 | (第3期 p.2:2010年12月) |
生命倫理學的挑戰 | 譯傑志神父 | (第2期:2010年7月) |
教區生命倫理小組 | 歐陽嘉傑醫生 | (第1期:2010年5月) |
認識天主教生命倫理系列
家庭年生命倫理系列
文章 | 作者 | 刊物:原載於公教報 |
比林斯自然生育調節法 | 林詠姬 | (2007-06-24) |
自然法家庭計劃的反省 | 吳志航 | (2007-07-01) |
不育的煩惱(上) | 潘志明醫生 | (2007-07-08) |
不育的煩惱(下) | 潘志明醫生 | (2007-07-22) |
產前診斷(上) | 歐陽嘉傑醫生 | (2007-07-29) |
產前診斷(下) | 歐陽嘉傑醫生 | (2007-07-29) |
安全套與愛滋病 | 歐陽嘉傑醫生 | (2007-08-12) |